每個時代都有教育家,從教育哲學裡可以瞭解到從古至今知名教育家的各種理想及觀點,有不少是共通的,但會因為各教育家的過去人生,以及當時的發展現況,而有較明顯的不同處,例如菁英路線重視結果跟做中學重視過程、相同的時間下要學量多還是學質精、要順應科技潮流還是保留自然純樸、…
自己是資訊工程本科,人生過程引領親子走入自然的體悟,再加上練太極拳的影響,就採取中庸平衡之道,所以想法為:
*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意願決定的,孩子要學習我們過去的經驗,我們要學習孩子現在及未來的新知;大人的經驗僅適用於過去,而非未來,未知的未來有很多是過去所無法想像的
*以自然環境為主體,科技為輔助,從小在自然裡連結各種生態生命,3C則視為工具運用,知道3C之外還有很多很美好的地方,自然就不會被3C操控
*小小孩時期以固定為優先,活動及探索的地點儘量在同一個地方,這會比到處去不同地方,情緒穩定度相較不易失控,觀察專注力相較更好,積極度相較更主動;去不同地方,是大人要的,不是小孩要的
*真正的好玩是孩子自己創造的,大人安排的好玩活動,都是大人自己認為的,孩子到小三左右就會覺得無聊,市場的DIY活動若完全不參加,孩子更快樂
*為了現在要用到,所以去學;不是去學了之後,未來再看看
*學校有規律的生活及同儕互動,跟老師配合合作教學,創造1+1大於2的效果,自己運用最少的力,帶出超過自己用全力的結果
*把握孩子想要及需要的時機(小孩要做,大人協助),主動自然而生,孩子一旦有主動性,就會自己去安排及創造未來;若大人過度安排(大人要小孩去做),孩子就轉為被動,變成機器人人生,大人下指令操控,小孩只能照指令做
*不要只有在同溫層,感覺事物一切美好,真實事物原本就是有正就有負,因此要接觸同溫層之外的人事物,從不同角度看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