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次活動結束後,某家長好奇地問:
「無課程表,為什麼小孩會喜歡?回家後會一直說一直說在活動中發生的事情」
我回答:
「因為無課程表不是放任孩子隨便做,跟休閒模式不一樣,休閒模式是準備好孩子可以玩的場域,然後大人可以不在旁邊,讓孩子自己開心玩,但教育引導模式雖同樣是準備好孩子可以自己動手做的場域,但大人必須在旁觀察,去感受及覺知孩子以及周遭事物的狀態,然後視時機引導將之連結,將感受最大化;也就是休閒模式是放牛吃草,教育引導模式則是需要時時留心孩子及周遭事物的訊息」
「第一次參加前,其實我有些擔心無課程表會是什麼樣的教學,因為市面上的活動,絕大部分的廣告都是會寫出每堂課、每段時間要教什麼、然後可以提升孩子的XX能力等等,或是強調上課很有趣,不過上了之後總是看不出來孩子究竟是否真的喜歡,自己也只能用"有去學,多少有點幫助"來安慰自己」
「喜歡大致分為兩種,一種是看老師表演很有趣,通常看完就結束了,也很開心;另一種是老師不表演的情況下,對該領域有興趣了,這可以從生活中孩子的外顯行為看出來,例如是否會去回想、是否會主動說、尤其是是否在沒有上課時,還會主動去做,我記得自己以前喜歡看某本小說,會去圖書館借整套回來,看到連吃飯被媽媽催罵,還是把書拿到餐桌邊吃邊看;反之,沒有興趣的東西,就算老師表演很好看,但上完課後還是把書本蓋起來,沒有作業沒有考試的話,也不會想再打開來看一看,這兩者的差別,應該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感覺得出來」
我繼續說
「若孩子被動居多,為了吸引孩子上課,老師就必須表演搞笑,或是將教材有趣化;而無課程表模式是儘量讓孩子主動,所以孩子是自己找到有趣的地方,老師因而不需花費太多力氣與時間在"設計有趣"這件事,也因孩子不是一直在聽老師說,而是反過來,老師一直在聽孩子說,感覺自然不太一樣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