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前傳嘗試時期更早之前,那時有發生兩件印象中最影響我想法及目前做法的事…
場合一:一群親子家庭在戶外某處停下來觀察討論時,有另一孩子走過來說,那個就叫做xxx啊,這很簡單啊!說完人就走了
場合二:有團體在某郊區學校租場地辦活動,晚上時,在大人規劃的某時段某教室,進行看生態影片的活動,那時在教室外面有一位非親子團體內的孩子,是該學校的學生,在用抹布擦桌子,我問了她:妳可以跟大家在教室一起看影片啊,這張桌子等一下再來擦就好了?她回答:因為我們的桌子都是有人捐贈的,很珍貴,吃過晚餐後若沒有馬上擦,之後會不好處理,所以擦桌子比較重要,我擦完時若電影還沒播完,再去看就可以了
那時的反思:
一:很會背生態名,未必對生命有熱情,如果不是用解說的角度讓孩子被動接觸,而是讓孩子主動觀察,孩子的驚喜會更多,看法也會跟制式的看法不同,就不會是背老師所知道的,然後家長還要三不五時抽考記得多少
二:有上戶外課,可以說出很多原則及道理,但未必對事物很珍惜,令我最驚豔發自孩子內心的珍惜,反而因沒有足夠資源,以致沒有上過任何環境課程,完全是從她的日常生活上,因有缺乏而自然產生需要珍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