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孩子一起學習運用AI,想法是
①住的地方離都市較遠,若照以前的方式找有名的老師上課,課程越多,跑越多地方,趕趕趕,步調急,正餐食不知味,金錢、來回的交通時間也花很多。時間,對我來說,是最重要的
跟孩子一起學習運用AI,想法是
①住的地方離都市較遠,若照以前的方式找有名的老師上課,課程越多,跑越多地方,趕趕趕,步調急,正餐食不知味,金錢、來回的交通時間也花很多。時間,對我來說,是最重要的
將近8小時走22公里的山路,而非平路,這個能力已能行走大部分台灣的古道步道,對我來說,固定與重複是在打地基,根基打好,接下來,終於要進入從基地逐步往外探索的階段,要開始探訪中級山及大小百岳了!
7公里風櫃嘴來回之後,某次過年,試著從基地走到風櫃嘴,繼續走往內湖白石湖的親戚家後,再走到大湖公園站,里程從7直接加到13公里(8小時),不會累;大班時,想挑戰走到白石湖後,再繼續走山路古道到劍潭捷運站,里程從13直接上到18公里(11小時),也沒問題;小一時,從基地走荷蘭古道接魚路古道到金山磺港,里程從18直接到22公里(8小時),這次彩虹就覺得有點累了,算是當時較有感的路程!
彩虹媽媽飯後有時會去散散步,也就是往風櫃嘴的路,某天彩虹很好奇媽媽散步都去哪走路,因此開啟了新的行走,從記錄上看,2020年7月第一次走上學路(3歲,一公里多),2023年1月第一次走風櫃嘴線(快6歲,這一次是5公里,若當次有到涼亭,來回大約7公里多),從平常的走一公里多,變成直接走5公里,看起來沒有問題,從那時起,飯後時光偶爾會去走風櫃嘴線,當然,一公里多的上學路仍是持續沒斷
溪山基地已有第二期的六年計畫,其實頂山基地也正逐步要進入下一階段。
頂山基地第一個十年,在彩虹還沒出生就開始了,我們適應氣候,感受四季,自然耕作,長期觀察,持續累積在地生活經驗,並將此傳承給未來世代的孩子們,我們沒做休閒農場DIY附帶教育的模式,而是專注於教育本質,從孩子自身的主動開始,我們在旁觀察及引導,讓孩子練習如何掌控時間,而不是被操控要做什麼、該學什麼
第六次的大稻埕探索,來到港町。港町,過往為官府機構、洋行林立的繁華地段,位於永樂町之西,因大稻埕港埠而得名,是當時大稻埕地區最主要的茶業製造加工中心,現今是貴德街與環河北路一帶,町內有大稻埕碼頭、錦記茶行(陳天來故居,目前正在維修)、李春生紀念教堂等設施。陳天來,當時因茶葉而致富,永樂座與第一劇場等人文藝術都有他的貢獻,而李春生又稱臺灣茶葉之父,是當時將臺灣茶外銷到歐美的先驅者之一
溪山基地實驗計畫已完成第一個六年,這學年是下一個六年計畫的初始,新計畫公布之後,我就去瞭解與第一期課程規劃上的差異,看看頂山基地這裡需要調整哪些想法做法,讓未來雙主基地的互補及加乘更加順利
第二階段的溪山基地計劃,是彩虹國小時期最主要軸線,提到了
固定走基地附近同條步道,進入第400次了,查了之前的紀錄,距離上一階段第300次(20240505)的時間,大約9個月左右,次數的累積,除了彩虹偶爾走下山上課、走下山進城活動、飯後散步之外,還有四季營隊、國小組、幼幼組也會走
在知道日期有分國曆與農曆之後,彩虹很好奇今年的生日,農曆生日會是國曆的幾月幾號,看了月曆意外發現,今年農曆生日正好在國曆生日的隔天,也就是若兩個生日都慶祝的話,可以連續慶生兩天,今年不例外,擅長烘焙的大阿姨做了兩個手作蛋糕給彩虹,彩虹也有自己打鮮奶油,以及採集基地的花果裝飾
國小組,一起活動已兩年多了,從初期的常常在基地內活動,偶爾才到基地外,到現在,好像也還是差不多XD,只能說,基地內有太多事可以做可以玩了,而這樣的型態,非常適合這群孩子們。兩年多來的發現,孩子們喜歡在固定的基地內更甚於多樣的基地外走讀,因固定的地方,讓孩子們在情緒上,就是比到基地外穩定許多,也因而大家在基地的自然環境中,很容易說出自己的內心話
平溪小三尖,是三座地形較特殊的小山,海拔不高,但地形較陡峭,視覺上很有感,但只要小心走,是沒問題的,自己首次來訪是將近快20年前,之後在荒野時期帶了有意願共學的家庭來訪,前幾年則是基地的夏季營隊,而這次,終於是帶自己的孩子,同行有國小組的同學